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
  • 中心首頁
  • 關於中心
    • 中心任務
    • 中心夥伴
    • 研究團隊
  • 前瞻研究
    • 研究計畫
    • 研究成果 >
      • 成果海報
  • 國際交流
    • 國際活動
    • 國際期刊
  • 國內交流
    • 國內活動
  • 社會服務
  • 新知講堂
  • English

與自然共存之非工程防災方法

6/5/2014

 
(本篇轉載自科技部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蔡孟涵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拉大了氣候極端的變化,暴雨及乾旱同時在世界上不同區域發生。臺灣是個易淹水又易缺水的國家,因為河川短且地形無法有效蓄水的問題,因此也名列世界上最容易受到天災影響的國家之一。因此如何應用有效的方法進行災害之預防、應變及復原,以達到永續及維護生態的目的,是防災時必須深思的。

       在臺灣面臨水旱問題時,常見的防災手段大多為工程方法,以水庫蓄洪、疏洪道分洪、堤防束洪、地下道排水等常見的工程方法來保護及維護民眾用水及淹水的問題。不論是哪種工程方法,都是基於工程設計標準所建立,它僅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標準而非萬能的防護設施。以目前常遇到的短期間內降大豪雨情況而言,在氣候變遷及都市化發展(土地開發利用等)的改變下,瞬間豪大雨造成地區逕流量加大,集流時間縮短,地下道已容納不及遽增的雨水,因此若要倚靠工程方法來解決水旱問題,也無法有效防止水旱發生。

       近十年來,世界各國都思考著如何以適當的非工程方法配合工程方法,來有效地減少及降低水旱災發生時的損失。以荷蘭為例,他們以還地於河[1]的方式來取代部份堤防等工程方法,將原本就屬於自然的河道還給大地,復原在工程前就存在的蓄水、淨化功能及生態環境,並減少水患所造成的問題。

       在臺灣,非工程方法除了預警預報、教育宣導外,近年來更不斷倡導及實施綠屋頂、綠街道及自然滯洪公園等方法。這些方法都是以降低都市表面逕流,延長逕流匯集時間,以減少水患形成為目的。降低都市表面逕流,另一個講法就是讓水可以被土壤吸收,這樣除了可以保護植生及提升河川基本流量外,也可以藉由土壤中的水份蒸發降低都市的氣溫。

       筆者在今年拜訪了臺中秋洪谷生態公園,秋洪谷以蓄水滯洪為主要的功能,但沒有水患時,其滯洪池就是供民眾觀賞的景觀池,其大片的綠地,在水患來臨時可具有吸水、保水的功能,在平日則可調節都市溫度,並提供民眾休憩空間。在2013年蘇力颱風期間,秋洪谷生態公園也發揮其滯洪公園的功能,將大量的雨水集中在公園較低的區域,利用都市空間及土地規劃的方式,讓該淹水的地方積水,減少不該淹水地區的水患。若臺灣在未來推動防災工作時,皆能採取適當的工程及非工程方法,進行災害之預防及應變,相信可增強災害復原的能量。
图片
[1] Room for the Rive   http://www.ruimtevoorderivier.nl/

Comments are closed.
    图片

    Archives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February 2015
    January 2015
    December 2014
    November 2014
    October 2014
    September 2014
    August 2014
    July 2014
    June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March 2014
    February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November 2013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August 2013

    Articles

    All
    2013/08/25 水利防災經驗學習平台
    2013/09/02 台灣颱風雨不停
    2013/10/11 雨水下水道警戒水位制定評估研究
    2013/11/21 D-Watch 防災資料視覺化展示系統
    2013/12/31 災害管理經驗學習中心
    2014/01/15 人性化操作考量之歷史颱風事件搜尋程式
    2014/02/15 策略剖析工具─以濁水溪綜合流域治理為例
    2014/03/20 災害防治行動裝置應用程式之使用者介面設計準則
    2014/04/13 防災決策支援系統
    2014/05/12 防災資訊視覺化呈現
    2014/06/05 與自然共存之非工程防災方法
    2014/07/30 防災資料視覺化之應用(上)
    2014/08/13 防災資料視覺化之應用(中)
    2014/09/30 防災資料視覺化之應用(下)
    2014/10/15 Data Visualization 開啟新興研究領域的觸媒
    2014/11/10 水利緊急應變經驗學習中心
    2014/12/31 防災資訊儀表板開發研究
    2015/01/27 有地震!居家房屋怎麼選?
    2015/02/05 水遊戲應用於環境教育活動之初探──以嘉義東石高中水資源防災ߌ
    2015/03/09 天然災害緊急應變演練腳本產生器
    2015/04/09 100年洪水有多大?—淺談重現期距在防災上的應用
    2015/05/13 認識「原水濁度」
    2015/06/25 伏流水
    2015/07/22 颱風假,放不放?停班停課的判定要點
    2015/08/25 與水共存的新世紀 ─ 透水保水的城市
    2015/09/07 水庫清淤
    2015/10/22 眾包救災 ─ 人人都可以是英雄
    2015/11/30 水文歷線,看一場雨後的河川變化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中心首頁
  • 關於中心
    • 中心任務
    • 中心夥伴
    • 研究團隊
  • 前瞻研究
    • 研究計畫
    • 研究成果 >
      • 成果海報
  • 國際交流
    • 國際活動
    • 國際期刊
  • 國內交流
    • 國內活動
  • 社會服務
  • 新知講堂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