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暖化,影響降雨型態,使得位於亞洲地區的臺灣暴雨發生頻率及強度增強;由於都市化現象,土壤大量被水泥覆蓋,使得降下的雨量無法滲入泥土中排出,下大雨時淹水的機率也會增高。輸入量(降雨量)增多,輸出量(排水量)卻減少,因此近年臺灣洪災的規模往往超乎尋常的大,在這樣的氣候趨勢下,我們更應掌握極端災害發生的規模與嚴重性。
洪災的嚴重性該如何進行評估?相信大家常聽見「五十年一遇大雨」或「一百年一遇大雨」等說法,其中50年、100年指的就是降雨量的「重現期距」,用來表示發生大於或等於該降雨量所需要的平均年數,常以大寫字母T表示。重現期距越大則災害越嚴重,也就是說,一百年一遇大雨的雨量會比五十年一遇大雨要來得高。需要注意的是,一百年一遇大雨並不是指發生過後隔100年才會再發生下一次,而是指平均100年才會發生一次超過該雨量的情形。任一年發生降雨量X,超過特定重現期距雨量XT的機率P,和其重現期距成反比。可使用以下公式求得:
重現期距可應用於那些地方?例如中央氣象局發布的豪大雨特報就是依據24小時內降雨量的重限期,若發生2年重現期的降雨量,即會發布「大豪雨特報」,若發生5年重現期的降雨量,則發布「超大豪雨特報」。而就工程建設上而言,工程師會依據風險評估和經費決定工程強度,例如橋梁的高度或橋墩的穩定程度等等。若沒有根據氣候來調整工程的規模,就可能釀成極大的災害。例如,2001年的納莉颱風造成臺北捷運地下淹水,停駛半年,其中主要原因即是因為臺北捷運局以200年重現期洪水量作為防洪標準,然而納莉颱風卻帶來了400年重現期洪水量,遠超過洪閘門以及抽水機的負荷量。因此,氣候越來越極端的未來,防災工程的建設勢必要更重視如重現期等數據模擬,才能有效進行防災。
參考文獻
- Ven Te Chow, David R. Maidment, Larry W. Mays (1988). Applied Hydrology. Singapore. McGraw-Hill Book Co.
- 林昀靜、盧孟平(2010)。2009年極端降雨事件監測與分析。http://photino.cwb.gov.tw/rdcweb/lib/cd/cd01conf/load/CLM_M-III-0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