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連、蔡孟涵、康仕仲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王順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摘要
一、研究緣起與目的
反觀臺灣對水資源相關之教育或學習活動並不普遍。根據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學系康仕仲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執行「水遊戲──水及防災科學探索計畫」時,對參與的虎尾高中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他們都參與過火災演練(86%)以及震災演練(97%),但是參加過颱洪防災演練的學生僅佔12%,反映出與水相關之防災教育在教學實務上的不足。有鑑於此,在康仕仲教授、楊東華教授的指導之下,由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學系與華夏科技大學數位媒體學系聯合設計開發了六款水遊戲(本研究使用三款)及一套電子書,計畫以遊戲和鼓勵自主學習的方式來推廣水資源防災教育,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協同,於嘉義縣東石高中進行水資源防災一日營,初步探討將水遊戲應用於環境教育上的教學成果及學習成效。
本研究為水遊戲在非正規環境教育上之應用初探,目的是探討參與者(高中生)對此種活動元素的接受度以及所產生的學習效益,並為水遊戲在未來於環境教育上的應用以及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也希望在未來,透過電腦遊戲本身易於傳播的優勢及其趣味之特性,為水資源環境教育帶來長遠的影響。
二、活動設計與資料收集
本次水資源一日營的活動理念獲得嘉義縣朴子市東石高中的支持,故與該校共同舉辦此營隊;而朴子市處於沿海地層下陷的範圍,且鄰近深受水患之苦的東石鄉,因此,本活動的內容也能切實呼應在地的環境問題。參與者為嘉義東石綜合高中的47位同學(男女比約為1:1.3,高一19人、高二6人、高三22人)。每人每天平均使用電腦的時間約為2小時(18人,為中數,2小時以上或以下各14人),其中七成每天平均花1小時或不到1小時玩電腦遊戲,兩成平均花2至3小時,其中4人(8%)則每天花4小時或以上在玩電腦遊戲。
(二)水資源防災一日營活動流程
本次水資源防災一日營的活動內容包含水遊戲和電子書、戶外參訪、反思回饋三大部分,期望能從活動中傳遞節水、保水、防災等知識與概念。今將各部分敘述如下:
1.水遊戲教材體驗:本活動依序採用「水精靈」、「治水奇法」、「防洪保衛戰」三款水遊戲,搭配「水的王國」電子書(表1)進行串場,串聯各遊戲之間的主題與情境。活動採競賽方式以增添張力,每隊搭配一位隊輔,提供遊戲操作上的指導與解惑。
2.水資源治水防災暨生態環境戶外參訪活動:為了讓活動參與者有機會走出校園,進行其對水資源在現實層面上的接觸、認知與關懷,本研究特別邀請旅居當地的林碧亮博士,帶領參訪鄰近的栗子崙抽水站、白水湖滯洪池以及網寮村,並解說當地環境議題及目前相關政策,讓學生了解家鄉在水資源治水防災及環境保育方面的現況,藉此加強學生知識與生活間的連結,進而提昇其對環境議題的關心和參與。
水遊戲的場地用東石高中電腦教室,一人一台桌上型電腦,電子書則是裝置在iPad中,由研究小組提供,每三人共用一台。由於場地與設備的限制,加上考量到工作人員與學生的分配比,所以將參與學生分成A、B 兩組分別進行活動(如表2)。
本研究之資料收集包含兩部分:活動問卷及反思回饋單。活動問卷為對本次活動做整體評估,包括參與者自評以及對活動的整體評價、對活動內容以及水遊戲的喜好排序,以及感想和反饋。反思回饋單共4題開放性問題,目的在幫助參與者回顧並串聯當天的活動經驗與學習,希望藉此增加參與者對地方的關懷,引導其對現況的分析與批判性思考,進而引發自我期許與賦權,思考自己能夠如何為改善環境現況盡一份心力。
三、資料分析與結果
(一)對自身參與活動狀況以及活動的整體評價
所有47位參與者(以下稱「學生」)在這部分都表現出正面的評價(100%),超過半數的學生「完全認同」自己認真地參與當天的活動,超過六成的學生「完全認同」活動非常好玩,超過七成的學生「完全認同」當天活動讓他學習到許多關於水的知識,而有近八成的學生「完全認同」當天的活動深具意義,並且讓他們更加積極愛惜水資源。其餘皆為「部分認同」或是「認同」。
(二)對三種活動方式以及三款水遊戲的喜好排序
學生對當天活動中的三種主要活動方式(水遊戲、電子書、戶外參訪)做出排名,其結果可看出遊戲學習和戶外學習在學員接受度上的優勢:超過四成的學生最喜歡水遊戲(43%)或是戶外參訪(40%),僅近兩成(17%)的學生表示最喜歡電子書,可能的原因是,當天電子書主要擔任輔助串場工具,較為靜態,也相對較不具新鮮感。
在對三款水遊戲的排名中,近五成的學生最喜歡玩「防洪保衛戰」(49%),超過三成最喜歡「水精靈」(34%),近兩成的學生最喜歡「治水奇法」(17%)。由於這三款水遊戲在主題、玩法以及設計上都有不同的特色,玩家也或許會因為其個性、愛好、對遊戲的熟悉度、獲得的成就感等等,影響其對水遊戲的喜好程度。
(三)從活動中獲得的收穫
對於當天「最大的收穫是?」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較多為知識層面,例如獲得處理洪水及防洪設施之相關知識(10位)
、水的重要性(7位)、節省並珍惜水資源(7位)、水的知識(7位)、治水方法與設施(7位),以及水資源議題(4位)。今將所有參與學生的收穫歸納為以下四大類:1. 知識/技術:水的知識;治水與防洪的方法以及工具和措施;親眼看見抽水機及其運作狀況。2. 教學/學習:遊戲使更投入學習;體驗多樣式教學。3. 價值/態度:水是重要且珍貴的;要節省與珍惜水資源;了解環境的重要;要減少用水並回收再利用。4. 在地關懷:了解並關懷家鄉;了解東石沿海地區的環境議題以及如何改進。有5位學生指出,親眼見到栗子崙抽水站的運作「很酷」且「很帥」,那也是他們當天最大的收穫;另一位學生表示:「透過活動我了解到,水的運用以及珍惜水資源,參訪活動也讓我知道東石有很美的角落。」也有同學生在反思回饋單上寫道:「感觸良多,現在才知道原來東石還有螺旋式抽水機,應該對這片土地投入更多關愛。」
(四)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
反思回饋單中問及東石鄉的治水對策及其成效與利弊,以及長久下來是否會對當地人及環境產生新的問題。分析利弊是要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問及「長久下來」的影響以及「決策對當地環境是否產生新問題」,則是要拓展學生在時間上與空間上的思考範圍。大部分學生指出,東石鄉的治水對策是設立抽水站(19人)以及建築堤防圍村(25人),成效從「良好」、「不錯」、「還可以」、「不夠完善」或「不好」不等(各項7~9人)。該對策的好處是能夠及時抽水(7人)以避免當地淹水之苦(10人),壞處是這些設備在成本與維修上需要很高的經費(11人),也會破壞生態棲地(7人),效果有限(2人)而無法長久(2人)。97%的學生都認為這些對策長久下來會對當地的人以及環境產生新的問題,包括生態棲地破壞(15人),建設、維修及面對新問題時所需的高額花費(4人),以及這些決策「治標不治本」(4人),此外,如果設施老舊,可能會造成災難(4人)。
(五)自我期許與賦權
學生在回答「你覺得你可以做些甚麼來幫助解決地方上的環境問題?」時,多表示要從日常行為做起,也有推廣、政策、價值觀、自我期許等不同答案:1. 個人行為:要落實的行為包括節約用水(18人);水回收再利用;參加地方上的清潔活動;垃圾分類與回收;做好環境衛生;不要去做的行為有不亂丟垃圾(10人,尤其不丟入河或海中);不破壞生態環境;2. 知識推廣:增加有關水與防災的知識並告訴家人,另推廣資源分類、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以及水利設施對人們的幫助。3. 政策與設施:請政府對抽地下水罰款;做好水土保持;建設家庭或地區上的治水防洪措施。4. 態度與價值的建立:要防範未然;要治標也要治本;改變不嫌小,力量積少成多;「環境是大家的是我們的責任。」
四、結論與建議
此一成效良好且受歡迎的課外活動,在未來的推廣與執行上,除了需要調整活動時間的分配,不要那麼緊湊之外,戶外參訪內容也需因地制宜,以在地的環境議題來培養地方感及地方關懷。在學術研究方面,由於本活動所包含的教學方法及元素十分豐富,三款水遊戲的內容、特色與目的也都不相同,建議在未來的研究方法上,可將活動設計與元素單純化,並思維如何凸顯研究重點,以獲得更深入且深具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