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除了以河流等地面徑流方式進入大海之外,也會入滲成為地下水,再由地下徑流入海。然而傳統都市計劃卻建造了許多不透水的高樓大廈、水泥或柏油路面,將水循環中「入滲」的這一環截斷了。雨水無法入滲,地下水量減少,地面水流卻大增,無處可去的水只能往低窪地區流,釀成水災。
傳統治水工程上的另一個盲點,是對排洪速度的錯誤認知。以往在設計渠道或其他排洪設備時,總認為越快將水排出越好,然而上游集水區急速排出的大量雨水,反而容易造成下游地區淹水。現在工程師已經逐漸了解,避免水災的最佳方式,是讓城市能夠「透水」、「保水」,才能讓水在流往大海的路上平均分配於每一個角落,以免集中於某一區域造成災害。
為了使城市能夠「透水」,必須先提高地表排水性能。一旦水能滲入土壤,土壤中的空隙便能滯留水分,達到「保水」的作用。以下簡單介紹幾種近年來工程上常使用的手法:
- 透水鋪面(如圖一)
- 滲透排水管/溝渠(如圖二)
- 滯洪池(如圖三)
- 屋頂蓄滯雨水系統
透水保水的措施非常多元,並不限於本文介紹的幾種。不同的人文與水文環境對於保水設備會有不同的需求,需要工程師跳脫傳統工程思維,思考因地制宜的治水方式,人類才能和水一起共創永續未來。
參考文獻
- V. T. Chow, D. R. Maidment, L. W. Mays (1988). Applied Hydrology. Singapore. McGraw-Hill Book Co.
- 廖朝軒、蔡燿隆(民91)。從健全都市水環境談雨水滯蓄措施之應用。水資源管理季刊,卷4,頁8-18。
- 透水保水設施規畫參考手冊(民101)。新北市水利局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