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
  • 中心首頁
  • 關於中心
    • 中心任務
    • 中心夥伴
    • 研究團隊
  • 前瞻研究
    • 研究計畫
    • 研究成果 >
      • 成果海報
  • 國際交流
    • 國際活動
    • 國際期刊
  • 國內交流
    • 國內活動
  • 社會服務
  • 新知講堂
  • English

與水共存的新世紀 ─ 透水保水的城市

8/25/2015

 
(本篇轉載自科技部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張沄真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學生
       氣候變遷對水循環造成了許多影響,海平面上升以及漸趨頻繁的超大豪雨,對台灣這樣一個平均雨量是世界三倍的海島型國家來說,意味著大水時代的來臨。不同於以往「人定勝天」的工程思維,新一代的工程師,不再對水採取「隔離政策」,而是順應水循環的自然定律,與水共存。

       雨水除了以河流等地面徑流方式進入大海之外,也會入滲成為地下水,再由地下徑流入海。然而傳統都市計劃卻建造了許多不透水的高樓大廈、水泥或柏油路面,將水循環中「入滲」的這一環截斷了。雨水無法入滲,地下水量減少,地面水流卻大增,無處可去的水只能往低窪地區流,釀成水災。

       傳統治水工程上的另一個盲點,是對排洪速度的錯誤認知。以往在設計渠道或其他排洪設備時,總認為越快將水排出越好,然而上游集水區急速排出的大量雨水,反而容易造成下游地區淹水。現在工程師已經逐漸了解,避免水災的最佳方式,是讓城市能夠「透水」、「保水」,才能讓水在流往大海的路上平均分配於每一個角落,以免集中於某一區域造成災害。

       為了使城市能夠「透水」,必須先提高地表排水性能。一旦水能滲入土壤,土壤中的空隙便能滯留水分,達到「保水」的作用。以下簡單介紹幾種近年來工程上常使用的手法:
  • 透水鋪面(如圖一)
       透水鋪面和傳統水泥鋪面不同,使用的是含有較大孔隙的材料,並搭配鏤空設計,使雨水能滲入地下。鏤空部分可以種植草磚,或任原生種植物自然生長,對保水都有良好效果。
图片
圖一 臺南縣新嘉國小停車場採用透水鋪面(圖片來源:http://www.sj2es.tnc.edu.tw/forever/w02.htm)
  • 滲透排水管/溝渠(如圖二)
       滲透式排水管或溝渠,是利用管線系統將不透水建物區域內無法入滲的雨水集中,再藉由有孔的排水管慢慢入滲至地表下。
图片
圖二 滲透排水管示意圖(圖片來源:透水保水設施規畫參考手冊(民101)。新北市水利局彙編。)
       除了提高地表透水性,使雨水滯留於土壤之外,利用天然湖泊、埤、塘,或其他人工建設來儲存雨水,也是另外一種「保水」的方法。下列介紹幾種雨水蓄滯的方式:
  • 滯洪池(如圖三)
       滯洪池是在河岸或湖泊周圍開挖出的可容納降水的空間,通常兼具公園、運動場或生態園區等功能。氣好時,滯洪池可作為民眾遊憩的場所,而當暴雨來臨時,則能降低洪水水量。
图片
圖三 臺中秋紅谷生態園區既是滯洪池也是熱門景點 (圖片來源:http://travel.taichung.gov.tw/)
  • 屋頂蓄滯雨水系統
       此系統可收集雨水,經過處理後做為工農業用水或不與人體接觸之民生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暴雨來襲時,更可將雨水滯留於屋頂上,減少街道上的水量,減輕路面排水負擔。

       透水保水的措施非常多元,並不限於本文介紹的幾種。不同的人文與水文環境對於保水設備會有不同的需求,需要工程師跳脫傳統工程思維,思考因地制宜的治水方式,人類才能和水一起共創永續未來。
連結:與水共存的新世紀(二)——透水鋪面的設計

參考文獻

  1. V. T. Chow, D. R. Maidment, L. W. Mays (1988). Applied Hydrology. Singapore. McGraw-Hill Book Co.
  1. 廖朝軒、蔡燿隆(民91)。從健全都市水環境談雨水滯蓄措施之應用。水資源管理季刊,卷4,頁8-18。
  2. 透水保水設施規畫參考手冊(民101)。新北市水利局彙編。

評論已關閉。
    图片

    Archives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February 2015
    January 2015
    December 2014
    November 2014
    October 2014
    September 2014
    August 2014
    July 2014
    June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March 2014
    February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November 2013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August 2013

    Articles

    All
    2013/08/25 水利防災經驗學習平台
    2013/09/02 台灣颱風雨不停
    2013/10/11 雨水下水道警戒水位制定評估研究
    2013/11/21 D-Watch 防災資料視覺化展示系統
    2013/12/31 災害管理經驗學習中心
    2014/01/15 人性化操作考量之歷史颱風事件搜尋程式
    2014/02/15 策略剖析工具─以濁水溪綜合流域治理為例
    2014/03/20 災害防治行動裝置應用程式之使用者介面設計準則
    2014/04/13 防災決策支援系統
    2014/05/12 防災資訊視覺化呈現
    2014/06/05 與自然共存之非工程防災方法
    2014/07/30 防災資料視覺化之應用(上)
    2014/08/13 防災資料視覺化之應用(中)
    2014/09/30 防災資料視覺化之應用(下)
    2014/10/15 Data Visualization 開啟新興研究領域的觸媒
    2014/11/10 水利緊急應變經驗學習中心
    2014/12/31 防災資訊儀表板開發研究
    2015/01/27 有地震!居家房屋怎麼選?
    2015/02/05 水遊戲應用於環境教育活動之初探──以嘉義東石高中水資源防災ߌ
    2015/03/09 天然災害緊急應變演練腳本產生器
    2015/04/09 100年洪水有多大?—淺談重現期距在防災上的應用
    2015/05/13 認識「原水濁度」
    2015/06/25 伏流水
    2015/07/22 颱風假,放不放?停班停課的判定要點
    2015/08/25 與水共存的新世紀 ─ 透水保水的城市
    2015/09/07 水庫清淤
    2015/10/22 眾包救災 ─ 人人都可以是英雄
    2015/11/30 水文歷線,看一場雨後的河川變化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中心首頁
  • 關於中心
    • 中心任務
    • 中心夥伴
    • 研究團隊
  • 前瞻研究
    • 研究計畫
    • 研究成果 >
      • 成果海報
  • 國際交流
    • 國際活動
    • 國際期刊
  • 國內交流
    • 國內活動
  • 社會服務
  • 新知講堂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