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降至地表後,扣除因蒸發或遇到窪地、湖泊等攔截的損失,一部分的水會滲入到地表下,進入更深層則成爲地下水,隨著坡度在地下流動,另一部分因土壤水分達飽和而未入滲的超滲降水,則在地表上流動,稱為「地表逕流」或「漫地流」(Surface Runoff),我們眼見河川裡流動的河水就是地表逕流(圖一)。而各地水文測站測得每單位時間通過的河水體積,則為河川的「流量」(Flow Rate)。
再觀察圖二的b曲線,曲線寬度縮小,流量尖峰高而陡,且峰值發生的時間前移,表示河川反應的歷時短促,河水漲退變化劇烈,這樣的情形通常發生在地表滲透性較差的地區,如被不透水的水泥路所覆蓋的都市。圖二兩種水文歷線透露一個現象,就是土壤與植栽能攔住雨水,成為地表逕流增加的緩衝,而都市開發帶來的效應,就是降下的雨水幾乎無法滲入地表,使得地表逕流體積劇增,河川暴漲與洪水的風險當然提高。
水文歷線圖時間軸所取的範圍,短可至反應一場雨的變化歷時,稱Storm Hydrograph,如本文所介紹,常用來分析一地區發生洪水的可能性;長可至一整年,稱作Annual Hydrograph,呈現河川某一點一整年的狀態,包括降水、蒸發與逕流之間的變化與平衡,如圖三。
臺灣的河川通常在有橋樑的地方,都設有水文測站,隨時記錄著河川狀況,這些資料隨時間的變化可以繪製成各種「歷線圖」,目的是為了觀察某對象的「變化過程」,本文介紹之水文歷線圖,其實可更精確地說「流量歷線圖」,便是其中一種觀察流量變化過程的圖。
水利署地理資訊倉儲中心網站,提供了臺灣各個水文測站蒐集的豐富成果,包含水位、流量、含沙量和雨量等,想瞭解更多河川的資訊,可以善加利用。
參考文獻
- Chow, V. T., Maidment, D. R., & Mays, L. W. (1988). Applied hydrology. Singapore. McGraw-Hill Book Co。
-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系,陳榮松教授。水文學(逕流歷線)。http://web.nchu.edu.tw/pweb/users/rschen/lesson/3296.pdf